为助力中国白灵菇之乡--清丰县充分发挥菌菇产业知识产权优势,河南省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多措并举,指导支持其赋能菌菇产业知识产权运营,打造知识产权优势产业,照亮了一条以知识产权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。
科创破瓶颈,专利撑起“生产端”
面对菌菇种植的技术瓶颈,省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协同当地政府,引入专家团队,培育千余名本土技术人才,聚力开展技术攻关。菌种液体发酵培养等核心专利技术优势凸显,菌种生产周期缩短20%,大棚单产跃升30%。52件授权专利为产业筑牢根基,从解决杂菌污染的种植方法到提升效率的“蘑菇菌棒自动化接种机”“蘑菇采摘辅助机器人”,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目前,清丰县工厂化种植年产量达23万吨,白灵菇、茶树菇等11个品种实现“四季不断茬、鲜菌天天有”工作目标,年产超43万吨,一产增加值达35亿元,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。
强链提价值,地标擦亮“加工端”
在菌菇加工环节,清丰县着力构建产业生态。成立深加工产业园区领导小组,设立运营基金,建成多个国家级、省级研发平台。省知产权维权保护中心联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,在该县培育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3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。“小金鱼”菌菇馄饨年销量达1.2亿袋,居全国前列;“龙乡红”鲍菇酱、“野人日记”菌菇蒸饺等网红产品畅销海外,年出口创汇800万美元。“清丰白灵菇”地理标志品牌发挥溢价效应,溢价率高达35%,远超全国同类产品,带动杏鲍菇、海鲜菇等6个品种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,加工产值突破19.6亿元,产业附加值显著提升。
IP引流量,版权激活“消费端”
“蘑菇点灯”IP综合体成为知识产权矩阵引爆消费的关键要素。占地379亩的项目融合“食住游购”,打造117个特色业态。省知产权维权保护中心推动清丰县注册“菇韵清丰”“灵菇之光”等12个衍生商标,完成200余件文创作品版权登记。白灵菇精灵玩偶等30余款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50万元,版权赋能催生出“白灵菇主题民宿”等特色项目。该项目年吸引游客33万人次,2024年一季度旅游收入同比激增214.3%,达2832万元,投资回报率高达63%,被央视誉为乡村振兴“现象级样本”。
溢出效应显,农旅融合富乡村
知识产权的深度运用释放出强劲动能。“蘑菇点灯”文旅IP带动500余村民返乡就业,人均增收超1.5万元。15项绿色专利技术落地实施,菌糠综合利用率达98%,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。线上线下食用菌营销总额突破20亿元,清丰茶树菇占据北京新发地市场70%份额。项目全网曝光超2.1亿次,品牌辐射力持续扩大。
目前,在省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的持续关注和指导下,清丰县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服务推广菌菇产业智能化、数字化技术,并谋划全国性戏迷擂台赛等新业态,力争实现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目标。同时,“蘑菇点灯”模式已启动向湖北、广东等地复制推广,“清丰实践”以知识产权服务为核心引擎,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、可复制的成功范例,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广阔前景。